宋徽宗贊為“天下第一”的白茶,究竟是不是白茶?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宋徽宗贊為“天下第一”的白茶,究竟是不是白茶?

白茶,工藝至簡,不炒不揉,只需晾曬干燥,最大程度保持了茶葉中的自然風味,因而在中國茶里脫穎而出,俘獲了一大批粉絲。

白茶是到了21世紀才火起來的茶,但“白茶”這一名稱卻很早就出現(xiàn)了。

最早關于白茶的記載,見于唐代茶圣陸羽所著《茶經(jīng)》:“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?!?

宋代關于“白茶”的記錄更豐富。宋徽宗在《大觀茶論》中贊道:“白茶自為一種,與常茶不同。其條敷闡,其葉瑩薄?!?/p>

宋徽宗趙佶

蔡襄詩云:“北苑靈芽天下精,要須寒過入春生。故人偏愛云腴白,佳句遙傳玉律清?!?

這些記載與今天的白茶的產(chǎn)地、茶葉形態(tài)多有相似。但白茶真的起源這么早嗎?歷史記錄里的“白茶”跟現(xiàn)代白茶真的是同一類茶嗎?

是白茶還是蒸青綠茶?

現(xiàn)代意義的白茶,是基于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提出的“以茶多酚氧化程度為序,以酶學為基礎”的六大茶類分類方法而來。指的是以芽葉茸毛較多的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,以萎凋、曬干或烘干的工藝加工而成的微發(fā)酵茶。

再看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“白茶”。

宋代的白茶,“其葉瑩薄”、“故人偏愛云腴白”??梢钥闯鲅咳~形態(tài)更趨向于現(xiàn)代白化變異的白葉茶,或者指芽葉上滿披白毫的樹種。

這些茶是怎么加工的呢?在《大觀茶論》中還有一段話:“芽英不多,尤難蒸焙,湯火一失,則已變而為常品。”

這段話明確說明了當時的“白茶”,是以蒸焙法制成,也就是蒸青綠茶的制作方法。

所以當時的“白茶”,其實是用白化樹種或芽葉白毫多的茶樹鮮葉為原料,用蒸青綠茶的制法制作出來的干茶,與現(xiàn)代白茶的萎凋工藝可以說毫不相干。

自然晾曬制法是何時出現(xiàn)的?

那么現(xiàn)代白茶自然晾曬的工藝,是什么時候出現(xiàn)的呢?

其實綠茶在早期的原始制法就是自然生曬,利用陽光將鮮葉中水分晾干,然后收藏起來,就是原始的曬青。后來才出現(xiàn)了蒸與烘的方式,沒有太陽的時候,就可以用甑這樣器具來蒸制茶葉,蒸制后烘干,后來又逐步發(fā)展到一套完整的蒸青制法。

到了明朝,用鐵制器皿將綠茶炒至干燥的工藝出現(xiàn),炒青制法是綠茶史上具有標志性的變革,但其實這一時期,現(xiàn)代白茶的工藝也形成了雛形。

據(jù)明代田藝衡所著的《煮泉小品》記載:

“芽茶以火作者為次,生曬者為上,亦更近自然……生曬茶淪于甌中,則旗槍舒暢,清翠鮮明,尤為可愛?!?/p>

他認為,自然生曬的茶比火烘干燥的茶更高級,更趨近于自然的狀態(tài)。這種茶沖飲時,芽葉舒展,青翠鮮明,深受人們喜愛。這也是認同度比較高的關于現(xiàn)代白茶制法的最早記錄。

茶葉曬曬就能成為白茶?

白茶一直說工藝至簡,只需要萎凋干燥就行了。那么隨便什么茶,曬一曬就能得到白茶嗎?

顯然不是。

首先是樹種的選擇?,F(xiàn)代白茶要求茸毛多、白毫顯露、氨基酸含量高的樹種來制作。

福鼎大白茶

從歷史記載來看,宋朝時期,當時的北苑御焙茶山(在今天建甌市)就出現(xiàn)了白毫較多的茶樹,但是當時是野生狀態(tài),數(shù)量稀少。

清朝時,福鼎地區(qū)茶農(nóng)用當?shù)夭瞬璧膲蜒繛樵现谱鞒隽税缀零y針。建國后又逐漸培育出了福鼎大白、福鼎大毫、政和大白等優(yōu)良茶樹品種,這才奠定了現(xiàn)代白茶毫香蜜韻的基礎。

其次白茶工序簡單,但工藝絕不簡單。

白茶的萎凋不是單純的失水,而是在一定的外界溫度濕度條件下,隨著水分的逐漸散失而引起一系列內(nèi)含成分的變化,從而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質(zhì)。

白茶的萎凋一般為48~72小時,在這期間,茶葉內(nèi)的物質(zhì)隨時在發(fā)生著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,要想把控這種變化,需要長期的生產(chǎn)經(jīng)驗以及現(xiàn)代化的設備。

所以看似自然造法的白茶并不是那么容易得來的?,F(xiàn)代人能品味到香氣清芬、鮮甜爽口的白茶,得益于制茶工藝的不斷創(chuàng)新及發(fā)展。

可以肯定,即使貴為皇帝,宋徽宗能嘗到的天下第一的“白茶”,滋味也遠遠不及你我手中的這一杯。

來源:網(wǎng)絡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